如果通用变成一家消费类电子公司

飞机舒克 @ 10:54 AM in

最近通用汽车的日子很不好过,甚至开始聘请顾问考虑申请破产。这家在由威廉·杜兰特于1908年成立汽车公司,随着企业自身的不断壮大,甚至造就了美国的汽车“首都”底特律这个城市。并从1927年以来,一直是全世界最大汽车公司。

可是08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昔日的汽车巨人,如今却沦落到频临破产的地步,期间种种,不免令人唏嘘。

实际上,如果将通用汽车看成一家消费类时尚数码产品公司的话,会发现很多问题。

1/通用汽车拥有一条庞杂冗长的产品线。

到08年底,通用汽车旗下有:

别克(BUICK)
凯迪拉克(Cadillac)
雪佛兰(Chevrolet)
GMC
通用大宇(GM DAEWOO)
霍顿(Holden)
悍马(Hummer)
欧宝(OPEL)
庞蒂亚克(PONTIAC)
萨博(Saab)
土星(Saturn)
VOLVO(与沃尔沃合资组建沃尔沃通用重型载货汽车公司)。

除了以上品牌外,通用汽车还拥有电动车事业部,用来生产电柴混合动力车。此外还参股日本的铃木,意大利的菲亚特等外国汽车公司。

通用的众多品牌令人眼花缭乱,也许受汽车文化熏陶长大的美国人,也不能够清晰明了地识别出各个品牌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固然准对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消费者推出与其对应的车型能够增加市场占有率。可问题就出在,为什么要针对所有的消费者来推出产品?型号众多的直接伤害就是在自己品牌之间开始抢夺市场,让消费者在众多品牌间迷失。

如果通用汽车像一家消费类市场产品公司,就像苹果在十年前的那样,勇敢的砍掉不能带来利润的产品线,将精力集中在能够明确传递大众自身品牌意识的产品中。至少能够将有限的营销成本集中在少数品牌上,从而提升每个品牌的营销力度。

将过于细分的市场统筹起来。产品线众多的通用汽车,本意是让所有人都能看中一辆通用汽车,恨不得要为每个人量身定做一辆车型,导致过于冗长的产品线,使自己的精力分散。

就像苹果那样,在电脑领域只有四条产品线:笔记本的Mac book和Mac book Pro(后来又添加了一台凝聚了最新技术与最绚外形的Macbook Air),台式机的iMac和Mac Pro 。综合起来只有两点:高端和低端、台式和便携;在媒体播放器市场也是这样shuffle,nano,classic,iPod touch,标准清晰明了:不同大小的容量;在手机领域,苹果只有一个产品:iPhone。

这样用户就很容易找到和自己需求相对应的产品,不至于迷茫。

2/鹤立鸡群的性能与外形。

毕竟汽车和消费类电子不同,它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性格的彰显。很难想象一个性格稳重的商务人士会开一辆轿跑马6。但是如果针对商务人士,推出一种比较成熟稳重的车型就好,并采用显著创新的继续,能够在众多车型中鹤立鸡群。并在安全性和节能性上有让其他竞争对手汗颜的性能提升。

3/将汽车作为基础配件,赚服务钱。

这种策略通常在互联网领域使用,因为互联网的产品的制造成本基本为零,前期研发的成本在用户规模上来后足以弥补上,因为在互联网领域内我们能够享受到众多免费且功能强大的服务。但是在生产成本巨大的汽车行业,这策略却行不通。

可按这思路下去,汽车只是一种载体,实际上卖得是附加产品,就像iPod和iTunes那样,这生意就不仅仅是卖汽车的生意了,也许有一天“通用汽车公司”会更名为“通用公司”。

4/卖掉工厂,将汽车生产外包。

也许我们能够接受没有工厂的电脑公司,但让我们现在就接受没有工厂的汽车公司,恐怕还为时尚早。但这是已经是趋势了。福特就将整个引擎制造业务外包给了雅马哈(YAMAHA)。将全部组装交给越南人或者我们中国人,而通用只负责关键部位如发动机的研发、车型的设计、销售这三方面的工作。

这样的好处有三点:

一是能够更频繁地推出新产品。
二是能够在众多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择优选择,降低自己制造的成本。
三是没有工厂,省去了工会的麻烦。(美国的汽车工人不会生气吧?)

在这次寒冬中,负重最轻的也就是走得最远的。也许若干年后,我们每年都会憧憬通用的GM World,为每一辆通用推出的新车型而疯狂,就像我们为iPhone、Air疯狂一样。

这个佩恩有点面

飞机舒克 @ 10:50 AM in

Max从冰冷的水里冒出头来,这个开头让我想起了马特戴蒙的《谍影重重》。镜头一转,房门,光从门板四周的缝透过来,像是给房门描了一道金边。门后面传出来婴儿的啼哭。

这个开场,瞬间将我拉回到了七年前,嘴边上挂着又软又黄的胡子的我,放暑假在家玩《马克思·佩恩》的情景。

相比游戏中的那个孤单英雄马克思·佩恩,电影中的佩恩确实有点面。电影中的佩恩除了跳进冰冷的哈德逊湾之外,并没有经历太多的生死一线间。甚至因祸得福的磕了两瓶药水,变成了“超级战士”之后,神勇无敌,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直到最后一枪解决了大反派,正义战胜了邪恶顺带着还报了仇。

不过电影中的反派和游戏中的反派貌似还不是一个人。这就是说,电影中的情节和游戏中的情节还不是完全一样。Alex死得不如游戏中那么悲壮;最后的高潮也从勇闯大楼改成地下车库了。总体上这个佩恩面了点,没有游戏中小马哥一样飞身射击的身手。

在电影我一直试图寻找游戏中的情节,意识一度游离在电影情节之外,进度条过半了之后,才强迫的告诉自己这是根据游戏改编的好莱坞电影,还是老老实实的顺着导演的思路看下去吧。

之后就看得就比较顺畅了,直到结束。然后总结一下:其实就是一部和游戏中的马克思·佩恩重名的缉毒复仇片。

最后一个清朝王爷

飞机舒克 @ 11:17 AM in

其实看《最后的王爷》这类国产电视剧的时候,千万不能较真,一较真就觉得这导演拿观众智商开涮呢。明显感觉剧情不是随着情节走,而是背后导演在推着走。即便是在同一集里,人物的性格都十分的分裂。

例如在有一集中,小时候的寿红霞还“杏姨,杏姨”的黏糊人呢,镜头一转长大了之后就阴阳怪气的和银杏说话了。还有就是最后一集,60岁的王爷,在彭醒狮的劝说下,准备出山为新中国做贡献。如果是按照剧情一直以来的发展,王爷寿元不能这么怂吧?除了当过清朝的官,王爷从来没有主动担当任何朝代的官。怎么新中国一来,什么情况还没看明白呢,就想出山发挥余热了?“自古英雄多血性”,这血性哪去了?

看来这导演和编剧马屁拍得太明显。

在看电视的时候就一直为王爷担心,这刚强的性格过了四九,还能这么一直刚强下去?带着这个问题我每晚坚持的看着。看着看着突然就剧终了,敢情这问题编剧也解决不了啊!

人物性格前后冲突,是国产电视剧的一大毛病。不过在《最后的王爷》表现尚好,毕竟还有几个人物还保持着“血性”。

第一个就是万年青。

整部电视剧中,就万年青这个人物一直按照角色的性格走——忠心皇上。无论皇上处境如何,死心塌地。这种坚定的信仰,也可以说是编剧故意设置出这么一个悲剧角色,却成了整部电视剧的亮点。可是在“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的社会下,万年青死了儿子,精神失常,末了一辈子的积蓄还被英海给骗走了。估计过了四九之后,状况凄惨啊!

第二个就是彭醒狮。

其实彭醒狮是立场最不坚定的一个,同时也是立场最坚定的一个。从反清、抗袁、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二次革命、抗蒋、抗日。彭醒狮从头到尾一直都是个革命派。可能是编剧把南美的格瓦拉搬到了中国,化名彭醒狮。

同样还是那个疑问:按照彭醒狮一直以来革命派的性格,四九之后会如何?四九之前反政府的,都被评为革命家。四九之后反政府的,都被打为反革命。

这个问题编剧还是解决不了。

还有一点就是彭醒狮忒不厚道。基本上每次革命,都把自己周围亲戚朋友害得挺惨。反清的时候,王爷寿元看在一起日本留过学的份子上,让彭醒狮担任器械总管,怎料想彭醒狮是过来卧底的。之后民国的时候,本来民国每年还给皇帝400万两“赡养费”,被彭醒狮一搅和,皇帝被赶出宫,堂堂一国皇帝犹如丧家之犬了。连带着王爷也没了俸禄,生活惨淡。

如果说你彭醒狮革命是为了人民,但你别把周围人害了。何况还是救过你好几次的王爷,这不恩将仇报么。

最后一点更可气的是。彭醒狮参加共产党,把寿元女儿红霞还给拐跑了。并且还装模作样的让自己女儿和红霞一起去参加共产党。转回身,自己女儿回来了(给福晋送信),人家女儿生死未卜。

做人做到彭醒狮这份上,真是没话说。可就是这样,最后还成了“首长”——新中国的王爷。

就像之前的万年青一样,死心塌地的跟着皇上,却被说成了叛徒、汉奸。而像彭醒狮这种做人没有立场做朋友没有道义的,最后封官家爵,成了“王爷”。所以看来看去,说的其实是“最后一个清朝王爷”的事。

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这电视剧讲得就是这个。

追求历史真相是公民权利

飞机舒克 @ 3:00 PM in

1/

二战时候,波兰被德国占领,没有最求历史真相的权利。战后被苏联占领,依然没有追求历史真相的权利。直到苏联解体,这场几乎掩盖了半个世纪的谎言,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通常情况下,极权政府都要靠谎言来维持统治,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德国法西斯还是苏联的布尔什维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可是因为苏联是战胜国,历史对共产主义的审判,远没有对法西斯审判来得更彻底。战后的波兰,刚逃出法西斯的龙潭,又入了共产主义的虎穴。波兰人民也一直没有自己追求历史真相的权利。

幸好极权政府靠谎言的统治不会永远,想要在在表面上让一个谎言圆满,背后就要用十个谎言来维护,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统治,注定不会长久。最后,苏联解体。波兰人民才恢复了自己的权利。

2/

看《卡廷森林大屠杀》这类描述历史惨剧的电影,最后总会想起中国自身。同样是共产主义,同样有很多历史疑点,不免让人产生怀疑。

四九之后,很多历史过程和对历史的评判都不明不白。追求历史的真相是公民的权利,这一点和国家有没有丧失、有没有主权没关系。固然,在国家丧失、人民都成了亡国奴的情况下,历史的解释权肯定在占领军那里。但当解放了之后,人民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还歪曲历史,以为自己有军队就把持历史解释权,那和德国法西斯极权政府、苏联共产主义极权政府有什么区别?

按这观点来看,无所谓哪个国家哪个政府,只要人民有人权,包括追求历史真相权,这个政府才是真正的人民政府。

3/

看奥威尔的《1984》的时候,前面的序言,译者说奥威尔反对的不是共产主义,而是极权政府。我觉的十分可笑。可能是译者为了让书出版,估计说的搅混水话;或者可能译者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觉得奥威尔真的是在反对极权政府。可是稍微知道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什么主义最爱出极权政府?算来算去就是共产主义。

即便是德国法西斯,也是打着国家社会主义的旗号。

共产主义骨子里暴力的成分,最后都让宣扬共产主义的国家,蜕变成了极权政府。《V字仇杀队》里的V说:靠暴力夺取的政权,最后都要靠暴力维持,所以V必须得死。

所以,反极权主义与极权政府的,最后都能归结到反共产主义里面去。

4/

从《卡廷森林大屠杀》的整个电影结构来看,导演安杰伊·瓦依达似乎并不是站在历史审判的角度,来揭露苏联的罪行。因此影片中在卡廷森里里的大屠杀并不是全片的重点,其中还穿插着屠杀之后,军人的亲人们对苏联掩盖历史真相的怀疑和对德国的不合作。失去了国家和军队的波兰人民,好像失去了上帝的照顾,处境尴尬。一方面德国是侵略军,得保持不合作态度。另一方面苏联是占领军,用谎言掩盖真相。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波兰人民里面没有出现“伪军”、“波奸”。

是否出现了“伪军”,也是鉴定一个政权对待自己人民是否友善的一个标准。

导演安杰伊·瓦依达是大师,没有把揭露屠杀真相为主要诉求点,而是将矛头指向了为什么一个波兰人民众所周知的事情却能够掩盖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安杰伊·瓦依达也许不知道,在遥远的中国有句俗话:你可以强奸我,但你不能逼着我喊爽。

5/

影片最后的20分钟,波兰士兵与军官们被苏联内务部一个一个从火车上拖下来,接下皮带,核对姓名。拉到早已被挖好的大坑前面,旁边有两个士兵反挟其臂,背后一个军官,对着后脑就是一枪,毫无犹豫与迟疑。士兵头部被子弹击穿,尸体顺势栽到坑里。然后是下一个。零星的枪声在卡廷森林里不断的响起,像这样的枪声在1939年的冬天响了两万五千七百声。

看到这样的场面,当时我就震惊了。历史需要清算,人民要追求历史真相。

6/

记日记是让后人知道真相的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