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的冬天

飞机舒克 @ 4:17 PM in

11月下旬的北京颇有些凉意,原来站在外面执勤的保安小刘也被调整到室内站岗。他发现,最近一段时间在他所执勤的恒基中心大厦陌生人开始多了起来。“一看就是新来的员工,也有很多是来面试应聘的。”

恒基中心大厦位于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南面不远就是北京火车站,地点优越交通方便。在这里入驻的多半是外资企业在华办事处,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总部等大企 业。在这里上班的员工们,也都衣着光鲜,举止文雅,领着不错的薪水。最后一点是小刘在心里的猜测,其实他不知道,在全球的经济危机影响下,即便是在躲在写 字楼的白领们,日子也一天比一天难过,薪水比他多不了多少。

即便是这样,前来应征面试的人依旧不少,大家都希望在这场危机下,找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挺过这个冬天。

这场始发美国的全球经济危机,让中国也陷入了经济萧条,出口受挫,预计08年的GDP会8%不到,人民币对美元升值,都成为压垮企业资金链条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就在恒基中心上班的小张说:”年末的奖金也许就此泡汤了。“

小张所在的企业是一家出口型企业公司,”主要销往的就是美国,现在美国经济不景气,对方日子也难过,就怕万一挺不住破产,欠的货款也追不回来了。原来传说沸沸扬扬的年末奖金计划,现在肯定是没有了。正在考虑过年还回不回家呢。“

小张的悲观情绪不仅在有工作的白领之中蔓延,在号称中国硅谷的中关村里,那些做着最简单的导购工作的打工者们的情绪,也开始悲观起来。

“老板都让我们到停车场、公车站去拉客。原来和其他家的伙计还能一起开玩笑呢,现在为了一个潜在客户都能吵翻脸。”小于说这话的时候情绪有些激动,但也掩不住内心的无奈。

对于这份工作,小于也在一直犹豫是不是该继续干下去,他说:其实换工作的话其实也不是什么好办法,除非离开中关村去企业工作,现在生意不好,中关村的商家们都不好过。”

从经济危机爆发后,收到最大的冲击是出口型企业,然后不断向其他领域蔓延。时至今日,即便是在中关村小柜台摆摊性质的小商家,也深深感觉到经济危机下的到来。

面对这样的变化,一些人选择了离开。之前在中关村卖手机的小陈,刚刚把位于E世界数码广场四层的柜台退了租。据她回忆,中关村的萧条从奥运的时候就出现了征 兆。“当时以为人们都关注奥运会,谁也没心思买手机。于是我们就放了一个星期的假。没想到等奥运结束了,市场也没热起来。本来年末是最应该卖货的时候,通 常11月份到春节前,营业额能够占到全年一半还多,现在看来是不能了。加上金融危机,大家双薪奖金都没了,本来不多的钱还得留着过年。原来这生意是我和我 男朋友做,现在生意不景气,我就让他找工作去了,我在家做淘宝,如果年后还不行,我也找工作去。”

像这种在中关村就租了个柜台的小商家,遇到打环境恶劣时,可以随时把柜台就撤了,谋份工作。可是在大卖场一层租上百平的大经销商和批发商们,选择的余地就要小多了,似乎除了硬撑着等市场回暖外,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位于中关村大街11号的E世界数码广场,四层连排没人租赁的柜台也在微观上显示出了萧条,四处散落的宣传单页和贴在墙上还么有撕下去的宣传画,说明上一个业 主刚刚搬离不久。周末的日子,虽然卖场里依旧人来人往,但却不见往日的熙熙攘攘,代替的是店伙计互相聊天,兼顾着偶尔询价的顾客。

没人知道这场随着气温下降而降临的经济冬天,会不会随着来年的天气转暖一同过去。眼下,小张最关键的就是保住工作,即便是年底没有奖金,也没有萌生换工作的打算,这个和他去年跳槽的原因有些矛盾,小张的理由是,在全球危机下的风尖浪口,躲在避风港里要稳靠许多。

在中关村做导购的小于已经辞去了那份工作,正准备回老家。他说:“反正也不赚不了什么钱,抛开房租和伙食费,根本攒不下钱。不如早点回家,等来年夏天的时候,谋一份稍微体面点的工作。”

因为被调到室内执勤,小刘显得很高兴,对于每天很多人关于面试的询问,小刘没有显出一丝的不耐烦:大家都是为了混饭吃,都不容易。毕竟现在闹“次贷”危机,有份稳定的工作比什么都强。“次贷危机”是小刘新学会的一个词,虽然在他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十年史记

飞机舒克 @ 11:44 PM in

QQ到底还是不会做博客呀,让人总结十年,却设置了超时和字数限制。最后只好发到博客上。

1998年/

98年中考之后,花100块钱学电脑,其实就是练打字去了。学的还是五笔,背字根,练打字。直到两年后、一直到高二才再次碰电脑,五笔完全忘了,拼音却无师自通。

况且当时也很少打字,电脑在当时我们看来就是个游戏机。
玩的还是红警1代,三角洲特种部队,侠盗猎车手当时还是2D版的。

《泰坦尼克号》巨火,电影票70元。后来我买的是盗版VCD,花了30块钱,三碟装,包装考究。配合我家的万利达三碟连放的VCD。按当时来讲我家处在小康偏下一点的生活水准上。

1999/

99年高一,澳门回归。

好像之前香港回归过于隆重将喜悦之情透支了,澳门回归印象不深。学校课正常上,球照常踢。

千禧年的夜晚,和同学们走着到市府广场看烟花,人山人海。

回家之后才知道,不如在家看电视直播了。

好像是从这一年开始真正接触互联网,第一个上的是网易聊天室。当时人小,特单纯,聊天过后还和人约定下次什么时间再聊天,特庄重搞得像海誓山盟一样。

退出来之后,还忘记地址了。就问同学,刚才那聊天室的地址是什么来着?他告诉我是“www.163.com”。
“哦,www.163.com,www.163.com,163.com。”
嘴里不断的重复,心里记住了网易。

后来有了QQ之后,有了稳定的“好友”关系,之后几乎再也没去过网易聊天室,今年11月1日网易彻底关闭聊天室,也没什么感觉。关就关吧。

2000/

2000年,21世纪了。

小学的时候老师总说,你们是跨世纪的新一代。电视里演的《恐龙特级克塞号》里也总说“21世纪如何如何的”,在这种宣传轰炸下让我觉得到了21世纪人们就生活在科幻电影里的情形一样:漫天飞车,遍地机器人。

结果元旦放假过后,一切照旧。

这一年注册了第一个QQ号码。是我姐帮我注册的,当时怕忘,把如何登录QQ的过程特别记载一个小本子上:打开电脑->找到小企鹅图标->双击->输入帐号和密码。

囧~~

2001/

这一年好像在玩网络游戏,《金庸群侠传》。直到现在我对网络游戏也一直没什么太强烈的兴趣,尤其是这种传奇式的跑来跑去无聊打怪升级的网络游戏,玩几天就腻了。

更多的时候是和同学们玩单机的联机游戏。那一年CS开始在我们学校周围的网吧风靡,我们也开始玩。

我们常去的网吧是一家叫“22世纪网络”的网吧,因为《黑客帝国》第一部那时候翻译成《22世纪杀人网络》,我们就把我们常去的这家网吧顺带称呼为“22世纪杀人网吧”。

“22世纪杀人网吧”的机器配置在当时学校周围鹤立鸡群,所以我们经常结伴逃课去联机打红警(红警这时候已经升级至第二代了),或者联机CS。

那时候有个同班的姑娘喜欢我,而我因为有了其他喜欢的姑娘,不爱搭理她,网上和我聊QQ我烦,我就让同学和她说话,我在这边继续联机打游戏。

这一年父母花钱给我攒了第一台电脑,可以在家聊QQ。

这一年还有一件事印象深刻,就是在网吧下木马盗QQ号码,当时没有Q币一说,盗QQ号码完全觉得好玩和为了好号码。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到一个网吧,下载木马,设定好指定邮箱,然后就守株待兔吧。那时候网吧基本上都安装了还原精灵了,所以机器一旦重启,木马也一起没了。

相当低级的手段。可是回家一看邮箱,十几个号码是正常的。留下好号码,剩下的不要。在好的号码中挨个登录,抛开已经有QQ密码保护的,剩下的就自己留着了。

高三毕业,一直到上大学,整个一个夏天基本上手里有上百个QQ号码,这对于当时限制注册QQ的情景而言,无疑于一笔巨大的财富。

2002/

上大学了,一个操蛋大学。

上了大学才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人不知道QQ为何物。那一年最常干的事就是帮漂亮女同学注册QQ号码,然后偷偷加到自己的好友里。

有的时候注册困难,就会将自己在夏天时候盗取的QQ号码给女同学,往往女同学为了报答,就请吃饭。因此在我刚上大学的前几个星期,我就没办饭卡。

为了隐蔽,我把存放QQ号码的地方从邮箱的收件箱放转移到回收站,有一天我查看收件箱,准备提取一个号码给个漂亮女同学,晴天霹雳!

为了清理空间,邮件的服务商将回收站里的东西彻底删除了!

于是我只好老老实实的去二楼的校务处,办了张饭卡。

虽然不能给漂亮姑娘靓号了,但是依然可以在QQ上搭讪,只要在这个姑娘上的机器上,查看QQ的登录记录,就得到了她的号码,加入到自己的好友里。下次上线看到头像亮着,就聊。聊着聊着问你是什么学校的?她说XX学校,然后故作惊讶的说:我也是XX学校的,这么有缘分,不如一起吃饭吧。

后来到北京了才知道,这种行为原来还有个学名:搭讪。

另外在这一年底的时候,在blogcn注册了帐号,开始了写博客。

2003/

非典。

虽然沈阳就发现一例非典携带者,还是北京转移过去的,但也闹得满城风雨、人心恐慌。过了五一之后学校封了校。这一封就是三个月,一直到八月份放暑假。

本来学校生活就比较无聊,封了校之后,大门一关,无处释放的荷尔蒙内聚在校内,越聚越大,时刻准备爆发。

校方也准备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前所未有的开放了大礼堂,每晚播放电影,2元一张电影票。播放的内容通常是007。

我们在低下看着潇洒倜傥的007为了国家利益不断地献出美色,逼人的荷尔蒙借着电影院的黑暗在下面蠢蠢欲动。

非典愈演愈烈,老师不断的恐吓我们“谁私自离校就开除谁”。即便是这样,也阻挡不了我向往自由的心灵。终于借一个全校开广播大会的下午,我独自一人翻墙出了去。

其实翻墙出去并不知道想去哪,就是在学校里待久了想出来溜溜。我们学校位于郊区,再往北几公里就是关法轮功份子的马三家监狱,校区周围方圆3公里内几乎不见人烟,全是苞米地。

我翻过墙,快跑两步,一闪身就躲进了苞米地。苞米长势喜人,比人都高。在里面深一脚浅一脚的走了大约两公里,隐隐的还能听见学校大喇叭里播放:“未经批准私自外出的同学,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城里人心惶惶,本来热闹的大街上人也稀少,少见个人还面带口罩、行色匆匆。

一直溜达到黄昏,太阳快下山才回学校。回学校的时候,还特意提前两站下车,然后闪进苞米地,原路走到下午翻墙的地方,再翻进去。

回到寝室,一寝室的哥们都问我你干嘛去了?我说我去上自习。

由此我得出个经验,就是干什么坏事的时候尽量一个人。

人多嘴杂,目标显眼,逮到一个基本上全玩完。

非典恐慌一直到放暑假才逐渐平息,之间又翻墙出去好几次,每次都给同学们带回来点生活日用品。校内的小卖店因为封校,价格像放风筝一样直涨,我这利民的行为也获得了同寝哥们的支持,一直帮我保守着私自外出的秘密。

非典那一年期末的期末考试,因为非典,教程受影响,最后校务处决定只考两门课:语文和英语。语文课老师直接给答案,回去背就可以了。英语老师是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几句甜言蜜语就透露出了考题。

我们寝室的哥几个有个特点:有秘密绝对守得住。知道了英语考题也还跟没事人一样,平时假末三道的也跟着一起复习,其实就复习考试的那几道。

像这类泄题时间被逮到,是一定要严厉处分的。

从那学期之后,下班学期就不是那位可爱的英语老师教课了。之后一直到毕业,在校园里还见过几面,毕业之后就再也没见过,不知是不是嫁人了。

可爱的小英语老师,给我们考试题目的英语小老师,我很怀念她。

2004/

转眼间04年。

2004年和我的18岁一样,基本上在我的记忆中完全空白。所以我经常对别人说,我没有18岁。

喜欢一个姑娘,可她不喜欢我。

因为无聊和忿忿,于是用写字来排解。这一年似乎写了很多风花雪月在博客上。开始的时候是在blogcn上写,后来实在受不了blogcn像女人一般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宕机,搬家到了sohu小报,后来又觉得sohu小报完全就是个论坛,又搬家,碾转反复好几个国内知名BSP都不理想,最后落脚blogger。

要说还是Google服务好,blogger基本上算是目前地球上服务最全面、功能最牛叉的BSP了。

但是唯一的遗憾是:blogspot的服务器被GFW屏蔽了。不过从奥运开始之后,又恢复正常了。

翻看blogcn的博客,很惊讶当初写的字居然还在。看到04年,对了,那时候和张警官(就是告诉我网易的地址是www.163.com的那位同学)一起创办了一个网站:锐意青春。(www.ryouth.net)

那时候的想法真多,搞设计,搞文字,甚至投机倒把做倒爷。

那时候想,网站这东西也属于媒体,过不了几年国家肯定会管制。结果不久之后就开始实行ICP备案机制。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那时候的想法幼稚,但如果挑准一个努力做下去,没准现在的生活就完全不一样。

2005/

2005年1月25日。

期末考试之后,和学校签订一个离校协议书,之后收拾东西离校。

签字的同时就变相的意味着,我们毕业了。

过年从家回来之后的2月末,联系了一辆面包车,把所有的行李和回忆,一起塞进了面包车。小面包车小却开得飞快,司机一脚油门开出了校门。

从那之后,我和这所生活了三年的学校,没有任何关联。

就是在这一年,认识了小陈。
也是在这一年,奶奶去世。

2006/

还是年轻,不谙事故,刚踏入社会,和领导关系搞得不是很融洽。怒,爷不伺候了。

从毕业后到太平洋,再到北斗手机网,步入了IT行业做了一个小白领。

屁IT,狗屎白领。现在说你做白领,话里有话是在骂你呢。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QQ开始保持12小时在线,恰逢QQ推出等级制,在线多长时间就太阳月亮与星星。十分无聊。印象中QQ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广告越来越多。

因为工作和毕业的需要,使用QQ越来越多,QQ中的好友人数直线上升,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对QQ的定位从漫无目的的聊天工具,变成与同学保持联系,与客户和同事保持沟通的实用性工具,像手机一样。

同时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我收拾了行囊,离开生活了五年的沈阳,奔赴北京。

没什么舍得不舍得的,沈阳又不能突然在地球上消失,而我还活得挺健康,想去沈阳就去沈阳呗,就像我想回家坐车就回家一样。

2007/

到了07年。

07年1月1日,下了火车,叫了一辆出租车开到亚运村。700元的房租、不到10平米的面积,相比沈阳的环境差不多掉了两个档次。

但这可能是我有生以来过得最快乐的时光。

和小陈在一起生活,每天早上我们一起坐公车上班。我工作的地点在知春路,她在中关村,晚上一起下班,一起吃饭,然后用电脑播放个电影,挤在单人床上睡觉。

后来我们搬家到了回龙观,面积大了却再也找不到那种亲昵的感觉了。

07年的时候到了天极(Yesky.com),到08年初被天极裁员掉,中间大约一年多的时间。可以说在天极这一年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年,虽然最后被天极裁员掉,但赔偿金一份不少的发给我,我在岗的时候也说了不少天极的坏话,所以我们算扯平了。

即使这样,我也十分怀念在天极工作的日子,即便挣的工资不高,差不多仅仅维持温饱。

2008/

2008,从数字就注定了这个不是普通的年份。2008年无论国家大事还是个人琐事,都发生得太多,一一列举出来:

1月,南方雪灾。
3月,拉萨事件。
4月,奥运火炬传递遭抵制。
5月,12日,汶川地震。
7月,20日北京单双号限行。
8月,8日奥运会开幕。
9月,6日残奥会开幕。21日单双号限行解除。
10月,三鹿奶粉爆三氯氰胺丑闻,随后涉及鸡蛋、橘子。民众怀疑整个食品安全体系。

期间穿插着上海杨佳事件,诺贝尔和平奖的沸沸扬扬,之后又有黑龙江警察打人事件。

十年一轮回。9898不得了,这0808也不得了。

对我个人来说,08年一年的变化几乎是前几年的总和。从贩卖手机的小老板到扛包裹送货的真正民工再到居家SOHO的御宅男,身份犹如变形金刚一样转换不停。

住的地方也不断的折腾,从回龙观到上地,回到回龙观,又中关村,然后再回到回龙观。好像蜗牛一样短短几个月间住址变更了好几次。

这一年,也是我打破南下记录的一年。将我个人去过的最南端从北京南三环一直延伸到钱塘江北岸。

在杭州西湖边上,小陈说:你要生在杭州,早就成摄影家了。
我笑了,笑得无比灿烂。虽然小陈的意思是说西湖美景美不胜收。

可是,杭州对我来是还是太大,没有苏州老城好。我喜欢苏州的这种一座石桥都有上千年历史的厚重感,如果将来老了之后让我选择在一个地方死去的话,我选择苏州,

这些忧伤的年轻人啊!

飞机舒克 @ 4:29 PM in

1.

不用工作的日子,连时间都过得特别的漫长。没有日期的束缚,一天天的过着,不再区分工作日和休息日,每天都是周末。可以凌晨的时候睡觉,中午被大大的太阳晒醒,然后睡眼惺忪地混杂在吃午饭的白领中在7-11买份饭,迈着悠闲的方步溜达回家,与周围步履紧张的赶着回去工作的白领中,犹如处身桃源的得道高仙,以救赎并有点自得的眼光看待着忙忙碌碌的工蚁们。

下午的时候,把脚高高地搭在床头上,倚着墙。身子倒躺在床上,头枕着手。深秋的太阳晒在身上,让人昏昏欲睡,电脑正收听着电台,许知远和女主持人正在互侃,主题是许知远的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这本书我看过。

如果抛开上学时候一定要看并且看着十分费劲的思想政治教科书之外,还费劲的看过哪些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算其中一本。让我强忍着看下去的动力是:这本书是许知远在24岁的时候集结出版的。

24岁,距离现在的我才刚过两年。可我感觉好像已经是上辈子事了。

2.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在介绍中是这么说的:一个年轻人,在星巴克咖啡馆里,在大学宿舍床上,在北方春天城市街道边,完成了自己青春思想的历程。他对这个世界这个时代用情甚深,如同热恋中的情人,将一切记在心中,溢于笔端,便有了这本书。

如果按照张警官和之前的我的标准来评判,许知远这小子忒小资,还星巴克呢。那时候我们将自己达不到的生活状态,都归结为小资,例如咖啡、奶茶,甚至吃KFC都被归结到小资这一类。

后来张警官在家里当了警官,我到了北京,发现原来我们之前归结到小资一类的生活状态,在这里基本等同刚刚脱离温饱线、严格上还属于社会底层的那一类人。

自尊心犹如双子塔一样顷刻坍塌。

许知远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有一节是“重建象牙塔”,而我则必须“重建双子塔”。

3.

许知远念的是北大。

如果说在中国哪一所大学还能让我将之放在神坛上犹如偶像一样去膜拜,就是北大。民国,蔡元培校长时候的北京大学。听李敖说,那时候的北京大学牛,牛到教育部的文书下来都不看,把送文书来的官员直接撂儿在那的程度。

现在的北大,确实太怂了。可怂归怂,至少北大的金子招牌还是在那里闪闪放光芒的。毕业出来还是能吓唬住一些人的。这一点和我念的沈阳郊区靠近马三家监狱的一个小专科,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至少聊以自慰的是,许知远念了四年的北大,我吃了四年的“北大”,东北大米。

4.

所以说,这念的学校不同,最后造就人的思想也不同。虽然现在的北大不是民国时候的北大,没有北大精神只有北大神经,但毕竟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单就图书馆里落灰生霉的几千万册图书,就够读四年的。

就像马小时候叫驹,树小时候叫苗一样,我们学校的图书馆不叫图书馆,叫阅览室。如果算上杂志报纸这些期刊的话,估计藏册能够过万了。

那时候,即便是到了期末,也断然不会出现书里描述的占座情景,随到随坐。冬冷夏热且手续繁杂,复习功课、誊写小抄我们都去大食堂。

北大将大讲堂称为大饭堂,我们把大食堂成为自习室。功能错位似乎是每所大学的共同之处:我们在教室睡觉;在食堂复习;在自习室和阅览室恋爱;在寝室吃饭和娱乐,把课桌当床,把床当麻将桌,把老师当保姆,把训导处主任当老师把校长当成空气。

只有把姑娘当成了姑娘。

5.

之前在中关村工作的时候 ,基本天天路过北大、清华。看到很多满脸沧桑的父母和一脸稚嫩的子女,在这两所犹如神一样地位的学府门前拍照留念,就觉得北大、清华现在也就只剩下个外壳了,成为一张背景图。

好在北大的人文精神在许知远身上残存着,这名微电子专业的理科生没有被驯化成IT民工,这是北大之幸,也是中国教育之幸,而看了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也是我的幸运,虽然看得有点晚,最应该的是当我躺在宿舍的床上遥想对面楼里的姑娘的时候,看这本书的。

6.

现在我的感觉像那些喝了毒牛奶的婴儿一样,内心感觉痛苦却不知向谁控诉。

带着肚腩下江南.

飞机舒克 @ 3:40 PM in

1/从苏州街到苏州.

在北京的时候,我住在苏州街.紧邻中关村,腾讯,爱国者,新浪都在这里,另外还有无数个靠IT谋生的小公司.周围的白领们永远都是神色匆匆的样子.和苏州缓慢悠闲的生活节奏完全不在一个套路上.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虽然这次去苏州错过了寒山寺,没有到写这首千古名句的地方看看.但苏州城却给我了极深的印象.如果老了的时候让我在一个地方死去的话,那就苏州吧.

3/厚重的历史是抱负不是报复.

和我出生的辽宁鞍山相比,苏州城的历史长度是吓人的.走在七里山塘的石台路上,好像坐时间机器在穿越时空.随便一座石桥,都有上千年的历史-50年前鞍山还没建市呢.

在拙政园旁边的苏州博物馆,免费.里面收藏了很多文物.想苏州的学生们真幸福,不想上课了逃课都有地方去.爱国主义就是这么教育的.看里面展览的文物,才是真正的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旁边有一老外也在看展览,我心里想:你家有么你家有么你家有么你家有么你家有么你家有么?

4/圈成为一个景点了的乌镇.

乌镇是茅盾的故乡,可是如果茅盾如今活过来像常回家看看,当然肯定还有要收他门票的.这一点还真是挺矛盾的.被圈起来成为一个景点的乌镇,其实就是一个小桥流水版的古装嘉年华.

5/西湖美景

西湖真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美到随便一举相机就是张明信片的地步.小陈说:你要是生在杭州,早就成摄影师了.这句话有两种意思,第一夸西湖景色美,第二是夸我技术好.

6/带着肚腩去旅行

小陈有肚腩,为此她经常烦恼说要把肚腩减掉.我说不用,有肚腩的女孩更性感.像电视里走秀的模特,一个个跟骷髅似的,也就是视觉上好看,中看不中用.按照你们行话讲,叫性价比不高.

于是乎这次江南之行,被我命名成:带着肚腩下江南.以后还有带着肚腩去海南,带着肚腩去云南,去湖南,去河南,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