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秒杀中订单与数量的不同步解决

飞机舒克 @ 11:07 PM in

新蛋网上周五的“黑色星期五”的秒杀活动,抢到了一部9元摩托罗拉手机,付款成功。之后就悲催了:被新蛋告知订单异常——没抢到。

问题的纠结点就在于:既然已经无货,秒杀按钮没有及时变更状态,客户还能付款,继续合理地走完整个购物流程。这时候再被告知订单无效,凭什么你新蛋说不算就不算呢?

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因为前端的系统订单与后端的商品库存数量不同步造成的。假设,商品库存系统是为1订单/秒而设定的,当秒杀开始,迎来订单高峰 时候的10订单/秒,其余9个订单就会出现异常。遇到这种问题,客服是完全没有办法解决的,唯一能做的就是转给投诉部门。问题是这不是客户想要的结果,客 户合理合法的完成了订单,就得给人家东西。
后来新蛋还是妥善处理了此事:给所有付款成功但有订单异常的客户补发商品。

这件事提醒了我两点:
  1. 在策划阶段要活动流程要思考周密。尽可能地想周全,预想到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作几套危机解决方案,有备无患。 
  2. 流水线作业,前端的失误会产生涟漪效应导致后端错误会不断放大,弥补成本更高。
    有办法解决秒杀活动中用户订单与商品数量的不同步的问题。

    在秒杀活动的前期预告中,设置预付款环节,按照预付款的顺序领号,之后按照号码去商品所在页面下订单。(感谢Apple Retail Store对此有贡献)
      把付款环节与商品购买环节错开,削峰填谷。这样做的好处是:
      1. 解决了用户纠纷,减轻了客服压力。 
      2. 预先收款,掌握流动现金。 
      3. 根据预付款人数,清晰地设定参与秒杀商品的数量。
      领号的方式,如果变形为优惠券,则基本流程就不用人工参与了。例如某次秒杀活动我设置了10款商品参与秒杀,我只需放出针对该款商品的10个优惠 券,再设定优惠券的有效期就可以了。因为客户已经拿到了用秒杀价格在有效期内随时购买该款商品的权力,就不着急购买,也就不会出现在某一时间段的大量订单 高峰。

      继续再往下深入点想,例如在预付款的推广环节中,加入“朋友邀请”按钮,输入朋友邮箱并将此条信息发送给几位以上的用户,会以更优惠的价格秒杀该款商品。

      鼓励用户分享、擅用六度分隔理论,是当下社交网络时代中网络营销的一门必修课。

      欠抽的人总是有。

      飞机舒克 @ 10:54 PM in

      欠抽的人总是有,即便是到了世界末日也不例外。

      通常在这种末世逃生的片子中,一群人艰难求生,好不容易脱离险境,却总有那么一个欠抽的人,要么留下什么安全隐患、要么损人利己地把团队其他队员置于及其危险之地。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在《行尸走肉》第二集中,尼克森就是这种人见人想抽、鬼见鬼想踹的一位先生。这种人的典型特征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提破坏性意见不提建设性建议,懦弱胆小,欺软怕硬,小事好装逼大事是怂蛋;自私自利,没有团队观念破坏团队氛围,好事自己第一个冲上线,坏事躲最后。

      为了表现世界还是公平的,在影视剧里这种人的下场往往都很惨。例如第二集中的尼克森被烤在通风道栏杆上,独自一人无力地面对即将冲进来的丧尸群,哭爹喊娘,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傻了吧?怂了吧?当初拿着枪搞袁世凯式的暴力民主没料到是这个下场吧?

      活该。

      编剧为了体现主人公瑞克的人格魅力,表现政治正确,以及为自己在新融入团队中做信任积累,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团队精神,在第三集中带领一干人等又杀回大楼楼顶,却只见一副空空的手铐无聊地挂在栏杆,旁边是一只锯断的手。呈现出《电锯惊魂》海报一样的场面。人不见了,现场也没被啃咬后的残留,是死是活不知道,生死未卜。这扣儿做得好,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个人猜测,这厮会在下面的某集中短暂的出现之后彻底挂掉。让我们拭目以待。

      说说《行尸走肉》里面的好镜头

      飞机舒克 @ 10:58 PM in

      行尸走肉海报

      喜欢看美剧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美剧里的镜头拍得干净利落,一点不拖沓。不像某些国产电视剧,镜头走位诡吊,晃得头晕,情节拖沓,两个人连篇废话就能扯一集。美剧则完全不是如此,一周一集,结尾必定留悬念,让人牵肠挂肚隔了一周之后还想追着看。

      情节曲折离奇,镜头干净利落基本上这是美剧的共同特点。这里拿出来最近热播,同时也是我喜欢看的丧尸片《行尸走肉》来说说,这片子里面的好镜头。

      美剧一集一般片长40分钟左右,时间紧迫,所以基本上没有片头曲片尾曲这种裹脚布,上来就直奔主题。《行尸走肉》也是如此。

      片子开始,警察男主角下车,找油,镜头缓慢放大给出全景,侧翻在路边、烧得只剩骨架的汽车车,在车里腐烂的人,周围围绕着苍蝇,破败的加油站。全世界只有男主角一个人。世界末日的气氛一下子表达了出来。这种感觉,在男主角从医院出来的那个长镜头中,更显强烈。

      男主角从医院出来,镜头给了脚下的白色裹尸袋。镜头随着男主角的脚步,逐渐拉远,不止一个,而是一排、是两排,近景镜头似乎扫不到边。镜头再拉远,白色裹尸袋整整摆满了整个院子。这时候恰到好处的给了一个死尸特写,不禁让人后脊梁发凉。恐惧感油然而生。

      男主角爬上一个小坡,镜头继续随男主角向上拉,观众和男主角同时看到,整个世界一副破败的景象,没有人的直升机、烧毁的军车、远处是建筑物的断壁残垣,像是刚经历过一场残酷的战争。这时候观众和男主角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世界一定发生了什么大事。

      另一个好镜头是在结尾的时候,男主角被困在坦克里,镜头从坦克上方逐渐向上升起,我们看到不仅坦克周围丧尸越聚越多,整个城市都布满了丧尸。这时候观众的心情一定和男主角一样,充满了恐惧感和无力感。同时这是第一集,我们知道男主角一定不会死,但是如何逃出来呢,且听下回分解。

      《行尸走肉》的好看,其实不仅只在好镜头。剧里的人物、情节、群众演员扮演的丧尸化妆细腻程度、以及刻画末日的悲壮氛围,在第一集中都有充分的展示,一看就是有潜力的电视剧。在第一集中,除了男主角和那对黑人父子外,最佳配角一定就是在地上爬啊爬的丧尸大婶了,化妆及其到位。优酷中有关于这个配角的幕后花絮,再现了如何将一个挺漂亮的大姐变成人见人吐的丧尸大婶。由于是下了功夫的化妆,一枪崩未免太浪费,于是特别给了其将近10秒的特写镜头。

      《行尸走肉》剧本团队相当强大,导演兼编剧Frank Darabont,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及《迷雾》皆出自其手。表现这种在极端环境下人性是其拿手好戏。其在《行尸走肉》第一集干净利落的镜头,基本奠定了该剧整体的世界观和主角人物性格,相信后面的导演在此基础上,都会有出色的发挥。

      我看凡客的广告投放

      飞机舒克 @ 11:50 PM in

      凡客的CPS策略,算得上网络营销的经典案例。但仅仅CPS还不足以支持凡客从线上走入线下成为大众品牌。看到Mars的《怎样监控和评估网络营销的效果》,犹如醍醐灌顶,似乎有所顿悟,这里试着理顺下客广告投放的思路。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从其他角度解读。

      通常情况下,消费者看到广告到产生购买行为,分为三个阶段:

      认知
      搜索
      购买

      即上文中说的购物激发、价格比较,购买转化。

      对于凡客这种品牌商来说,想要让消费者甘心掏钱,首先要让消费者接受“凡客”这个品牌。同比之下,像京东这种渠道商,因为其平台销售的产品本身品牌知名度就足够高,保证了基本的购物安全前提下,直接从价格比较阶段切入,便可以优先将流量转化为销售。

      这样一来,先让一部分人接受凡客这个品牌,就成为了凡客在推广工作中的首要目的。之后的我们便看到,大范围、高频次的品牌展示数,门户、社区、搜索引擎、网站联盟,哪哪都能看到凡客广告。用足量的广告激活用户购买欲望,这之后就进入了下一阶段:价格比较。

      前面说过,京东这类渠道商,虽然平台上销售的都是有名有姓的商品,省略了购物激发这一步骤,可是标准化的商品,在价格比较阶段为了提高竞争力,只有低价,降低了利润。而像凡客这种品牌商,全网独此一家,无法进行价格比较,只要能有效的激活用户购买欲望,则很容易转化为客户。

      最后的流程就变成了两个步骤:购物激发,购买转化。

      随着凡客品牌的不断成长、销量不断提升、新用户成长为老用户,发生购买激发的场合也逐渐从开始的网站联盟向门户banner转移,直到年初的大规模线下广告投放。

      凡客由此,完成了网络品牌向大众品牌华丽转身。

      -------------分割线-------------

      之所以基本放弃成为文学青年的理想,主要是我当写完一段文字之后再回头看一边觉得自己写的东西都是垃圾。上面写得基本都是废话,都是明摆着的事。一直在试图推导出凡客的推广框架,列了几个公式回头一看基本上都是扯淡的。

      转眼一年独立博客上线将近一年了,一年中很少正经写什么东西,主要原因就是懒。对于这一点,我都懒得批评自己了。

      QQ和360打架,有话题了。像我这么懒的人都憋不住想说几句,最近互联网娱乐事件还真不少。